close

p450165772

 

 

浪漫時期的德國詩人席勒說過,「生命是嚴肅的,藝術是無憂無慮的。」顯然地這句話有很大的爭議空間,後來的社會學家阿多諾寫了烙烙長的某篇文章討論過。其實我不太完整記得說了什麼,其中他提到一句「在奧斯維辛之後,寫詩是野蠻的。」在當代社會工業化與兩次世界大戰後,歷史經歷了複雜的變化,而阿多諾省思了關於詩(藝術)在存在的意義,倫理的道德意義在藝術創作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?簡單來說,阿多諾非常地強調藝術的批判性中所蘊含的救贖功能,他認為現代社會的人性分裂和喪失,世界分裂成許多部分,為了現實的每一個碎片,這種現實僅有通過關於救贖的精神補償才能得以拯救。把我們在現實中所喪失的理想、夢幻還有被異化的人性,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。照這樣來說,那們詩就是一種對自我的救贖,而把被擠壓掉的幸福展現出來。

 

不過一月,混亂卻突然間積累了無數對於期盼的無解,好像一直在等待某種東西,等待終於下班、或是回老家過年,還是等某通半夜的電話。那一種感覺、一項成就、或者一個平靜,我不太知道是哪一種語言能形容。生命依然是嚴肅的,而把現在的主業(寫論文研究電影)作為一種藝術創作,那更是嚴肅。

 

前幾天我在看夢見了李滄東的《生命之詩》,這是我最喜歡的韓國電影;換個說法,應該說李滄東是我覺得韓國最棒的電影導演了!(對韓國電影專題非常不熟悉,說我對電影見識淺薄也不仿)。第一次認識這部電影是高中三年級時,李滄東卸任韓國文化部長後,來台參加金馬獎的評審工作,適逢電影在台上映接受了專訪,讀了文章後對於這位「詩人」身份又當過文化部長的韓國導演實在很有興趣。前兩年進了電影系,某次上課談論關於刑罰與救贖的議題時老師放了《生命之詩》電影的結尾,非常深刻;回家後自己完整的看過,說不出來怎麼的難過。

 

這部電影說的故事有些殘酷。花甲之年的女主角楊美子,溫柔的她打扮起來端莊典雅,看起來時尚又舒服。她患上了老人痴呆症,一步一步的喪失關於記憶與生命的一切。她十分渴望創作詩,於是報名了社區大學的詩歌創作班,以她對詩歌的理解,詩歌是要追求美好的、自然的情感。但她的生活似乎並不配合著她,冷不防地拋出一項又一項難以承受的打擊。

 

這座小鎮發生了一件女學生跳河的悲劇,屍體這樣漂流到腐爛後才被人發現。美子和孫子兩人相依為命,並靠照顧一名年老近乎癱瘓的老人會長賺點終小錢過日子,養活孫子吃喝上學,其實孫子和美子的生活完全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,中學的孫子從來不懂關於奶奶身上的一切,僅僅像是血脈連繫著這樣的屋簷關係。一天,美子聽聞了關於女學生自殺的事情,原來孫子和另外五個朋友長期霸凌並輪姦這位女同學,導致這位女孩跳河自殺了,美子十分難過與自責,孫子毫無關係的樣子。另一方面,美子照顧著老人會長,不斷地暗示關於性需求的渴望。總是趁美子幫他擦澡前吞下威而鋼讓她發現那異常的突兀,甚至騷擾著要求美子與他發生關係,滿足早已不可能重振的慾望。

 

在培訓班上,老師教她詩要寫出內心直接的感受;同時也教她詩是要尋找美的。但這兩種教誨在她的內心起了矛盾,她心中的愧疚感是如此劇烈,如何才能化之為美的詩呢?美子持續上著詩歌課,同學們慢慢一次又一次發表他們的詩,美子卻寫不出一首完整的詩,同時間的她漸漸忘了越來越多關於生活的事情。霸凌案件當事的另外五位男生父親找到美子,共同討論著每人得出500萬韓元和死者的母親將這件事情私了。賺點小錢的美子固然是出不起這些錢,然而她煩惱的卻不是這些錢,而在於這六位男孩,包括自己的孫子、男孩的家長、學校的校長、小報的記者在內的所有人都不在乎這件事情的「嚴重」。嚴重的是關於這樣的「罪惡」,怎麼如此簡單就能抹滅,甚至被害人的母親也就接受了這筆錢,同意不再張揚。

 

對於這樣一位誠實、善良,追求詩與自然的感好情感的老太太而言,看見這樣的一切這樣是多麽的難堪啊。但她也不知道怎麼責怪孫子,他看起對於世界充滿單純的無辜與麻木,美子甚至不知道如何解釋他犯下了怎樣的錯誤。後來,她到了女孩跳河的那一座橋,風吹走了她的帽子隨著河流逝去,美子成全了老人會長的要求與他發生了關係,滿足他在衰老的生命中的希冀,並向老人借了錢給受害者,同時她也向警察舉報了自己的孫子。警察要帶走孫子那晚,他讓孫子洗乾淨身子,幫他剪指甲,並告訴他人應該要讓自己乾乾淨淨的。

 

最後一堂詩歌課,老師發現講桌上僅有唯一一首美子交出來的詩《阿格尼絲之歌》(Narcissism,古希臘神話中自戀的美少年,因為愛慕自己的倒影,最終投水而亡。)然後美子失蹤了。電影開始美子朗誦詩的內容,而畫面是她主觀看見這座村莊的美麗,最後來到女孩跳河的橋上,朗誦的聲音變成了女孩,最後是女孩在自殺前回眸的微笑。

 

 

「你在那邊還好嗎?

感到孤獨嗎?

日落時天空還會變紅嗎?

鳥兒還在通往樹林的路上唱歌嗎?

你能收到我不敢寄出的信嗎?

我能表達我不敢承認的懺悔嗎?

時間會流逝,玫瑰會枯萎嗎?

 …… 

我曾那樣深愛過,

每當聽到你那微弱的歌聲,

我的心就悸動不已。

我為你祈福,

在我渡過漆黑的河流之前,

帶著我靈魂最後的呼吸。

我開始夢到,

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。

我再一次醒來,

被陽光刺痛雙眼,

我遇見了你,

你就站在我的身邊。」

 

生活是嚴肅的,詩成為了救贖美子的那一扇門。人生像是解構了的詩,詩則是說不出來的人生,在腐朽土地上開出血色的花朵,苦難不定的生活,唐突並倉皇中開放的詩。當美子一個人走進沒什麼人的教堂參加女孩的喪禮,牧師對著女孩的屍體說著,前往天國的女孩會比在這世界更幸福。然而這要怎麼安慰美子,她知道女孩承受了多少沈重痛苦才放棄生命,正在遺忘記憶的她好不想相信世界怎麼這樣了。是不是她終將會忘記關於這些罪惡、遺憾、懦弱;還是她同時也會忘了關於善良、擁抱、元良還有愛?美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,努力自己的小筆記本上記錄下什麼,像是老師告訴她的,寫作詩並不是缺少靈感,而是發現靈感的那顆心,是想要寫詩並不是要寫詩。還寫不出完整詩的她紀錄過幾次

 

第一次是在她與其他加害男孩的父親開會時得知整個事情的來由,美子沈默,其他家屬的毫無懺悔的言詞令她不知道該說什麼,她只是看著戶外的雞冠花,寫下了「血一樣紅的花。」,有些憤慨、鄙視著他們,卻愧疚、懺悔,無奈;第二次她到了孫子的學校,看見他與朋友們依然歡樂,無憂無慮地踢球,寫下了「鳥的歌,都唱些什麼呢?」到底鳥兒自由自在地在唱些什麼,困惑迷茫的她無法暸解孫子在想什麼,如此生活?;第三次是她在醫生告知她的阿茲海默症狀嚴重後,寫下了「時間流逝,花朵凋零。」美子感覺到了接近死亡的凋零,與之帶來的是對生命記憶流逝的失落,她想起了女孩的死亡,連接起某種同樣哀傷的感覺。來到了自殺的橋上,風把帽子吹走,飄飄蕩盪墜入河中,那麼白、那麼輕盈,隨風無定就像女孩年輕的生命。拿出筆記本,始終下不了筆,沈默天空落下雨滴在紙下,像淚水無語。第四次是美子受到其他家長的請求,去探望女孩的母親,並說服她接受賠償的金錢。在世外桃源般的田間,女孩的母親不在家,美子於在田埂間漫步,突然看見一棵杏子樹,枝頭結實纍纍,熟透而腐爛的果實也掉滿一地,她撿起其中一顆放進口中,寫下「杏子摔到地上,為了重生而甘願被踐踏。」

 

美子被眼前美好風光所吸引,自由自在的享受暫緩了生活的愧疚與懺悔。她遇見了一位婦女,直接而樸素,她們閒聊著關於農作的生成與杏子,陽光灑落在她們簡單而平靜的身上。然而,美子在告別之後才意識到這位婦女正是女孩的母親,是她的潛意識沒有讓她去認出這位她該道歉的人。杏子甘願重生而腐敗;在最美麗的風景裡也有著世間最大的痛楚,她說不出心中的懺悔。

 

後來,美子偷了一張女孩照片放在家中的桌子,但孫子看到了卻若無其事般地繼續盯著電視機傻笑,那螢幕上的光亮一晃一晃照耀著這空洞的靈魂,美子希望媽媽來看孫子,也許可以跟他說什麼喚起同情,也許什麼也沒用僅僅掉幾滴淚水。用盡了力氣舉發了孫子,用盡了力氣寫下自己人生中第一首詩,那些筆記本上零散蒼白的字詞組合成了一首詩。她將自己從未被開展的翅膀飛向了詩的彼岸,努力說出自己對於這世界的感覺。Narcissism死於投水自戀,也死於世界的荒涼,死於他無法與任何人分享美。美到底是什麼呢?

 

是年老美子穿在身上典雅而時尚的裙子?是那家門前風吹過樹葉的搖曳?是田野明媚春光的舒服?還是在女孩自殺前,回眸是那雙純淨而透明的雙眼?當然最美的時光每個人都不一樣,對於美子而言卻彷彿消逝的生活而言,美像沙漏快要見底,什麼能將它再度顛倒過來,是顛倒的罪惡、悲傷、痛苦、愧疚;而天堂那裡究竟有沒有美、還是帶往來生的世界有更好?

 

《生命之詩》很簡單也很複雜,像是美子從來都不是一位詩人,卻也從來都是詩人。電影看了第二次還是似懂非懂,到底生活的嚴肅、窘迫對比起美子的純稚,那樣子荒無的比擬出世界的衝突,理所當然的事情很多、曲折複雜的同情也很多,詩應該怎麼寫?生活怎麼過?

 

還是想的簡單一些吧,我還是相信詩與愛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an83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